2100万枚,总量固定永远不通胀,这是比特币最鲜明特征之一。
与“总量固定”的比特币不同,以太坊和EOS等加密币都保留了一定速率的通胀。而今年以 GRIN 为代表的固定增发模式和Staking 币的质押生币模式的出现,则宣告了“总量无限”模式已成为加密币一大主流趋势。
最近一种自动销毁、总量永远通缩的新模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,除了总量固定和总量通胀,“总量通缩”的代币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新趋势?
这里就要提到一个自销毁的加密货币Nuclear Bomb(核弹币),它作为一项社会实验和金融案例研究而出现,来探索衡量通货紧缩货币的可行性。核弹币设计的主要特征有:
* 1000万的初始发行量
* 每次转账时,1%的交易量都会被销毁
* 永远不会有新的代币增发出来
智能合约自动销毁的核弹币
说到销毁代币的做法,其实在核弹币之前已经很常见。不少交易所、项目方为了提升代币价值,都会通过回购代币销毁的方法,来减少流通量从而提高代币市场价格。
核弹币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通过智能合约自动销毁代币,每一次转账都会自动销毁1%的交易量。而之前的销毁模式,大都是基于人为主动操作,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,无论是透明度还是可信任度都不高。
核弹币团队表示,核弹币计出来的意图不是用于日常交易,而是用作对传统通货膨胀工具的一种去中心化对冲方案,一种分散的价值储存,作为一项社会实验和金融案例研究,来探索衡量通货紧缩货币的可行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核弹币每一次转账都会自动销毁1%的交易量,但最小转账和销毁单位为1,没有小数点。也就是说,转10个核弹币销毁1个对方收到9个,转5个核弹币销毁1个对方收到4个,转1个核弹币销毁1个对方收到0个。
为了执行自动销毁,核弹币的所有交易必须在链上进行,因此无法在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过程进行销毁。
强制销毁抑制流通速度
核弹币团队认为,加密币行业存在泡沫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加密币的流通速度(换手率)过高,在投资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,加密币资产将难以保持长期升值。
比如最经典的常用来估值的的费雪方程式MV=PQ,它在经济学上的意义不亚于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质能方程E=MC^2。该方程式不仅在传统经济领域颇受信赖,在通证经济领域也很受欢迎。以太坊创始人V神曾在博客和Twitter上多次提到这一对区块链项目估值的方法。
在 MV=PQ中,M表示货币流通总量(也可以理解为Token的流通市值),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(换手率),P表示商品的平均价格(Token平均价格),Q表示商品的总量(流通量)。
因此加密币的流通市值M=PQ/V。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流通速度(换手率)的重要性,如果在一年内没有人购买或出售资产,则流通速度为0,项目价值也可以视为0。缺乏流动性会导致资产以低于其“内在”价值的折扣进行交易。但流动性过高而投资总量(即PQ)不变,则会导致项目流通市值价值下降。

在降低流通速度这一问题上,已经有不少加密币实验方案。核弹币设计的自动销毁1%流转量就是一种思路。
如果持有核弹币收益率过高,寻求收益率的市场参与者将购买并持有核弹币资产,而自动销毁1%的交易量,可以增加参与者的交易成本,从而降低交易速度,达到稳定整个项目价值的效果。
比特币被视为价值储存的重要原因之一,就是和黄金一样具有可分割性。黄金太贵重,投资者可以按“克”来买,比特币太贵了,投资者可以持有0.1个、0.01个甚至更少。因此比特币价格无论如何上涨,都不会影响投资者持有。
核弹币1%的自动销毁制度,且最小单位为1,在目前看来并不会产生流动性问题,但到了后面数量降到一定程度,就就会产生流动性不足问题,且在理论上可能自动毁灭。你只要试想下,如果比特币最小单位是1,每次交易手续费最小单位也是1,会是怎样? 或许核弹会成为类似数字黄金的存在!
另一个问题是1%的自动销毁量,意味着高昂的交易成本。
比特币可以通过第二层的闪电网络来进行支付,手续费极低。核弹币只能链上交易的核弹币。
也有社区用户提出了解决办法,用户把核弹币都存入一个中心化交易所或映射另一个Token,然后在中心化交易所交易或只交易映射Token,只有最后充提才上链。不过这样核弹币去中心化的意义自然也荡然无存。
核弹币的分发非常公平,10%的核弹将空投给炸弹的用户, 80%的核弹将空投给全世界的区块链社区。团队只留下10%用于发展。核弹团队的规划非常长远,并表示不排除核弹后期会进行主网上线或应用升级等规划。从长远来看,“总量通缩”是一种全新的加密币模式。核弹币不一定会取得成功,但是比特币本身也是一场实验,核弹币在加密数字货币历史上必然会留下浓重的一笔!
核弹继承比特币的优点,并将通缩金融做到极致!
核弹官网: nuclearbomb.io
推特: https://twitter.com/nuclearbombcore
电报:https://t.me/NuclearBombTeam